
預防腹部手術后腹膜粘連、減少腸梗阻的發生 是臨床外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。目前臨床尚無一種 公認有效的方法來防止腹膜粘連的發生。本實驗旨 在尋找一種簡單、有效的預防腹膜粘連方法供臨床 應用,
1材料與方法
Wistar大鼠30只,體重(220士40)g,雌雄不 限,隨機分為3組,每組10只。全部動物采用乙醚加 1%戊巴比妥衲按25 mg/kg腹腔內注射麻醉。麻醉 后仰臥固定手術臺上,取下腹正中切口,長4 cm,逐 層入腹,提出盲腸,在回腸末端20 cm內對系膜緣處 用手術刀片間斷剝離回腸漿膜帶3處,每處長 4cm、寬0. 5 cm。A組創面不作其它處理關腹, B組X組創面分別滴入透明質酸鈉及3%羧甲基纖 維素鈉(SCMC)3 ml(長舂應用化學研究所提供), 關腹。術后分籠飼養,禁食10 h,飼料為同種大鼠顆 粒飼料,術后H d處死全部動物,參照胡建敏等分 級法M,將腹腔內粘連情況進行評定分級,〇級:無 粘連,回腸漿膜完全修復;I級:僅疏松少量粘連,易 分離,無滲血,回腸漿膜大部修復“級:粘連較I級 略密,分離時慘血,回腸漿膜修復一半左右;I級: 粘連成團狀或與其它臟器廣泛粘連,但無梗阻,回腸 漿膜小部分修復;W級:粘連廣泛、致密,有梗阻,近 端腸管擴張明顯,彩色攝影記錄腹腔內情況,實驗所 得的數據采用秩和檢驗。
2結果
A組有2只動物分別死于術后第5、7 d,尸檢探 査為絞窄性腸梗阻、腸管壞死所致.粘連級別為W 級,其余術后14 ci均存活,處死后尸體解剖腹腔內 粘連情況為:A組,II級粘連4例,W級粘連4例,粘 連發生率為l〇〇%;B組,0級2例,I級3例,I級 5例,粘連發生率為80%tC組,0級3例,丨級5例, I級2例,粘連發生率70%。B組等級比A組明顯 減輕,兩者差異具有顯著性(P<〇. 01),C組較A組 亦有明顯減輕,兩者差異亦有顯著性(P<〇. 01),且 C組減輕枯連作用較B組為優(P<0. 05)。
3討論
SCMC是一種預防腹膜粘連的機械性隔離物。 SCMC具有吸收性良好、無毒、無免疫原性及生物相 容性良好等特點[2]。腹腔滴入SCMC 1 d內即形成 凝膠,4?5 d被吸收、降解。SCMC除具有隔離腹膜 作用外,還有阻止上皮再生時粘連的形成M,腹膜修 復時阻止炎性細胞和其他細胞的移動,削減成纖維 細胞的活力或增生,防止纖維蛋白在受損的抜膜上 沉著,在漿膜上形成保護膜。本實驗觀察SCMC較 透明質酸鈉降低粘連程度更明顯,I級粘連數亦降 低,同時發現SCMC組動物切口愈合率100%,表明 SCMC在減輕粘連程度的同時并未影響切口和創面 的愈合。
1臨床資料①研究對象t常規手術病人,年齡、性別不限,有術后持續鎮痛要求者。②材料:一次性微量麻醉持續注 射器(中外合資江蘇鎮江高冠器械有限公司)。®鎮痛方法:根據術中用連續硬膜外麻醉的方法,手術結束后即經硬腆外導管 進行持續術后鎮痛,時間為24 h,硬膜外鎮痛配伍芬太尼0. 3 mg加0,125%布比卡因,總量為100 ml.④鎮痛分級及效果觀 察:鎮痛效果分三級,I級為不痛或偶有輕痛,I級為疼痛較重,但能夠忍受;1級為疼痛不能忍受廉輔助其它鎮痛藥。 ⑤結果,25例術后連續硬膜外鎮癰的病人為普外、責科、泌尿外科和婦產科病人,鎮痛效果判定(病人自述為準):肝膽2例, I級1例,1級1例;背腸8例,I級6例,1級1例,1級1例,骨科8例,I級7例,1級1他泌尿夕卜科4例均為I級i婦產科 3例均I級。
2討論術后持續鎮痛的優點果確切,本資料止痛效果I級達80%左右;②硬膜外麻醉的鎮痛平面較為局限, 且鎮痛藥物持續進入硬族外腔,麻醉平面多在3?5個脊神經范圍;③副作用少,低血壓及尿潴留也較少見。
腹郁手術及雙下肢手術常選擇連續硬膜外麻醉,因而硬膜外鎮痛為主要的術后鎮痛方法之一 •同時,由于鎮痛終止時是 由麻醉醫生拔管,所以對止痛效果及副作用觀察較細,不同部位的手術,術后鎮痛效果差別不大。本文作者認為術后鎮痛效果 的差異受以下因索影響:患者對疼痛的敏感程度、心理素質、手術創傷大小、傷口是否有水腫或感染等因素。術后鎮痛單位時 間內用藥量小,藥物濃度亦較低,所以止痛范圍較手術麻醉平面窄,對呼吸、循環干擾小.鎮痛藥常用芬太尼及布比卡因混合 液•由于芬太尼鎮痛效果確實,不抑制心肌收縮力,不影響血壓,不引起組胺釋放,脂溶性高,硬膜外麻醉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快,持續進入褎膜外腔,不致引起藥物峰值。呼吸、血壓比較平穩。布比卡因作用時間長,與芬太尼合用可明顯提高鎮痛效果。